张伯礼院士谈AI医疗:“DeepSeek是助手,但医生才是灵魂 ”
导语:3月9日津云记者采访张伯礼代表,张伯礼代表表示,“DeepSeek取代不了医生,不可能。我一个人能看几十篇几百篇的文献,它能看几万篇,它给我提供东西更充分,但是他不能帮我做决策,因为它那些东西都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喂进去的,它不会创新,创新的思维还得靠人,对医生来说它是帮助医生做辅助诊断的好工具、好助手,它也是做基层医生培训的好老师,但它绝不是临床治疗的好医生。面对着一个病人,是要承担伦理责任的,所以用它给群体治病的一个经验来开一张处方,这不靠谱。”
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医疗领域的今天,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一席话,为医学与科技的边界划出清醒的注脚。面对"AI能否取代医生"的争议,他直言不讳:"DeepSeek取代不了医生,不可能。"这番论述不仅揭示了AI在医疗中的真实定位,更叩击着医学伦理与人类智慧的核心命题。
一、AI的"超强大脑"与医生的“不可替代性”
数据搬运工 vs 临床决策者
张伯礼院士以文献分析为例,揭示AI的辅助价值:"我一个人能看几十篇几百篇的文献,它能看几万篇,它提供的资料更充分。"
AI能通过海量文献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疗参考,却无法像人类医生一样整合患者个体差异、情感需求及突发变量。2023年《柳叶刀》研究显示,AI辅助诊断准确率达87%,但在复杂病例中误判率仍超30%。
AI工具如DeepSeek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正在成为医生的"超级智库":
效率革命:瞬间筛选海量医学文献,辅助诊断决策
知识整合:构建疾病谱系模型,提供治疗参考方案
基层赋能:化身培训讲师,提升基层医疗水平
但这位中医大家随即点出AI的"阿喀琉斯之踵":"它不会创新,创新的思维还得靠人。"正如张院士所言,AI依赖“投喂”既往数据运行,
比如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——从青霉素发现到免疫疗法诞生——恰恰源自人类打破常规的创造力。而医学突破往往诞生于:
突发急症的临场应变
复杂病例的个体化诊疗
医学伦理的温情抉择
二、人与机器的"责任鸿沟"
"面对着一个病人,是要承担伦理责任的。"张伯礼院士的这句话,直指AI医疗的核心短板:
责任归属困境:若AI处方导致医疗事故,追责对象是算法工程师还是医院?
数据偏见风险:训练数据若以某类人群为主,可能导致其他群体误诊(如皮肤病患者色差识别偏差)
情感沟通真空:80%的患者更希望听到医生亲口说“治疗方案”而非机器打印报告
医疗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"人学"。医生的一个眼神、一句宽慰,往往比精密算法更能治愈人心。正如张院士所言:"用它给群体治病的经验开一张处方,这不靠谱。"
三、AI医疗的“打开方式”
1. “24小时导师”
AI可化身“超级知识库”:
实时提供最新诊疗指南
模拟罕见病例教学场景
监测基层医生处方合理性
2. “智能协管员”
快速筛查医学影像
预警药物配伍禁忌
优化临床试验患者筛选
三、未来图景:人机协同的医学新生态
在否定AI取代论的同时,张伯礼院士更强调"协作共生"的可能性:
诊断助手:AI处理标准化流程(病历整理、数据初筛):AI承担初筛工作,医生专注复杂病例
科研伙伴:共同挖掘医学智慧,进行数据分析、研究与探索
教育革新:AI模拟病例教学,医生综合人文关怀、伦理考量、个体化差异拍板
协作闭环:临床问题→AI挖掘线索→医生实验验证→反哺AI进化
这种"人主AI辅"的模式,既能让医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,又能守住医学的人文内核。正如手术机器人需要外科医生操控,AI医疗同样需要医生注入"灵魂"。
当AI掀起医疗革命浪潮,我们更需要如张伯礼院士般的清醒认知:技术可以扩展医学的广度,但人类智慧始终决定着医疗的温度与高度。或许正如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所写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——这份独属人类的医者仁心,正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密码。
以上内容为本人个人解读,仅供参考! 编辑:李文静(李煜)